首页  学子风采

榜样!学院毕业生荣获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

发布时间:2024-12-03
浏览次数: 69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3-2024年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获奖名单,徐海学院2016届毕业生吴亚南获此殊荣。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共同指导,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出资,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决策部署,奖励为赴基层就业创业并作出突出业绩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和普通高校指导服务大学生赴基层就业工作有突出贡献的教师。2024年,全国共有398名优秀高校毕业生获此殊荣,其中,江苏省高校仅20名,吴亚南是这20名毕业生中唯一1名来自独立学院的。

        吴亚南是学院文艺系工业设计专业2016届毕业生,现任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农业农村和科技水利局副局长。2016年,他挥别母校,步履坚定地踏上了雪域高原土地,用九年如一日的不懈奋斗诠释了青春力量与责任担当,用踏踏实实的成绩感召着更多校友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奋力拼搏。

奔赴山海 扎根基层践初心

尼木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系前后藏结合部,距拉萨市区约147km,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县,面临着“自然条件较差、地理位置偏远、资源禀赋不足、本级财力薄弱”的“四差”实际。面对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虽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绝高的海拔、灰黄的群山、强烈的日光、呼啸的风沙,还是让吴亚南的身体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状况,缺氧、强紫外线、大风、简陋的工作环境,这些困难他每天都需要克服。虽然条件艰苦,但吴亚南不仅没有退缩半步,而是努力去适应环境,立志在雪域高原干出一番成绩。

为了尽快熟悉地方情况,更好地开展工作,吴亚南常常加班到深夜,“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成了他的工作常态。2019年,国家安排的第三方考核单位进驻尼木县,吴亚南一边陪同考核组下乡检查项目,一边抽空整理各种汇报材料和统计表格。此时家中传来消息,他的父亲因腰椎问题正在住院,面对躺在病床上的年迈父亲,说不出无暇陪伴的话,更放不下手头的工作,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何为“两难”。当初选择来西藏就考虑过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但真正发生的时候,这个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历练了几年的小伙子,还是忍不住落了泪。

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工作换来了亮眼的成绩和群众的信任。援藏期间,吴亚南负责的尼木县乡村产业项目带动1041户群众增收864.2万元,工资性收入对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达38.5%。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获得了尼木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尼木县优秀公务员、尼木县农业农村局优秀党员等荣誉。

淬炼青春 不负韶华展作为

在群众眼里,这个刚出大学校门就远赴西南边疆的年轻人走起路来一直都是那么风风火火,说起话来永远都是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发展乡村产业关键在因地制宜,为确保全县脱贫人口不再返贫,脱贫群众能够稳定、持续增收,脱贫成效得到有效保障,吴亚南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乡因情谋划项目,在产业规划上认真听取乡村干部的反映和要求,充分尊重农牧民群众意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详细的产业发展工作台账,记录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项目发展情况和困难问题解决进展。“十三五”结束时,尼木县乡村产业项目累计带动群众1858户,实现增收972.6万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二五”末增长近八成,贫困县的“帽子”一摘不复返。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以吴亚南为代表的尼木县产业人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渐探索出一条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合作社带动农牧户增收、下沉专干帮村联户发展产业、能人大户带头参与的产业发展之路。现如今,尼木县乡村产业布局已初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带来的效益日趋显现。“尼木藏香”“尼木油菜籽”“尼木藏鸡”“尼木藏鸡蛋”等一批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享誉区内外,航天蔬菜、高原樱桃、白肉灵芝、羊肚菌等一批高原特色果蔬畅销市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尼木县农业产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攀升。

在工作笔记中,吴亚南写道:“共产党员之所以能别人所不能,就是因为每每面临选择的时候能够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秉承着母校的优良院风和光荣传统,吴亚南在基层一线“扎根”,挥洒汗水、砥砺磨炼、担纲挑梁、建功立业,用自己坚实的肩膀担起了尼木县产业发展工作的重任,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最美的青春篇章。